当前位置:长春镇 - 地方特色

长春镇地方志之经济发展篇

发布单位:长春镇 发布时间:2018/5/14 11:45:25 查看461

   镇域是传统农业乡镇,盛产稻谷和“三薯”(红薯、马铃薯和凉薯),同时,由于邻近资阳城区,工商业也相对活跃。原长春乡马良、接城堤、五里堆、白马山等村改革开放前就兴办、集聚了一批集体、乡镇企业。2002年,五里堆、白马山等村划归长春工业园后,长春镇积极发展新的工业基地。2006年,农产品加工基地在流源桥村创立,随后陆续引进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近郊优势,90年代始,镇域部分农民开始发展农家乐。到2006年,皇家湖旅游度假村建立后,镇域旅游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镇共实现农业总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14.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3.5亿元,同比增长28.6%;限额以上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960元,同比增长11%;实现财政收入4445.72万元,与上年实际数3766.16万元相比绝对数增长679.56万元,同比增加 18.04%,立项争资900万元;招商引资8000万元。

农业  镇域种植业主要是水稻。2015年,水稻播种面积14.2万亩,水稻产量5.9万吨。60年代以前,根据农田等级播种,一类田一般播双季稻,二类田播单季稻。70年代后,由于排灌设施完善,逐步提高双季稻播种面积,至80年代,双季稻基本普及。90年代后,由于水稻比较效益下滑,单季稻现象增加。6070年代,主要品种有粒谷、早籼、粳稻、余赤等品种,亩产150公斤左右。80年代末,推广威优64、籼优64等品种,亩产提高到500公斤。2000年后,黄华占、玉针香等品种得到推广,亩产达800公斤。

镇域有种植“三薯”的传统,高峰期“三薯”面积达3.8万亩。1985年,原香铺仑乡黄家仑开展早熟马铃薯示范,之后发展到幸福村、新源村、凤行山等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以保安村为中心的秋季马铃薯连片示范带成为全国马铃薯年会的参观现场。2007年,在原流源桥村成立益阳市资阳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在长沙红星市场、马王堆蔬菜市场等地设立了直销窗口。到2015年,镇域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达2万亩。80年代,由于凉薯种植效益较好,凉薯种植进入高峰期,九条龙、碑石仑、许家坝、流源桥等村,利用特殊的红壤土质,大力发展凉薯种植,每户凉薯产量上万斤,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90年代,凉薯种植效益下降,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红薯种植面积较稳定,种植品种逐步多样化,水果薯、黄心薯、紫薯等新品种逐渐推广。

90年代初,政府引导扶持甘溪港、沿河垸等村发展蔬菜种植,高峰期规模达1000多亩。1998年,因平垸行洪,种植面积减少。清水潭村有种植商品蔬菜的传统,80年代中期,栽培的韭菜经湖南省商标局审定,列入湖南省蔬菜标准品种,2000年后,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并成为益阳市重点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

镇内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和水产。80年代以前,生猪基本是散养。80年代中,在过鹿坪曲尺湖外洲建立数百头的规模化集体养猪场,90年代初因外河水漫堤而倒闭。90年代末,民营规模化养殖发展,产生了新源村益阳群威牧业有限公司、李家坪资阳区两兄弟养殖场、幸福村益阳博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养殖企业。

利用黄家湖、南门湖等水面资源,60年代成立沅益渔场和南门渔场,并组建渔业队从事水产养殖,80年代初,渔场开始对外承包,先后有企业发展过养鱼、养蟹等,但效益不理想。2015年,全镇渔业产值9699万元。

镇域传统树木品种有樟树、杉树、松树、枫树等。70年代,引进柑桔、酸橙等经济林木。80年代初,开始发展花卉苗木,至21世纪初,花卉苗木成为镇域重要产业。镇域花卉苗木80年代初发起于原过鹿坪村,主要培育柑桔、杜樱、玉兰等品种。到90年代,已发展到上千亩。90年代末,随城镇化步伐加快,梓树、桂花树等苗木需求旺盛,九条龙村、保安村、新屋山村等地开始大力发展苗木种植。与此同时,一些苗木企业开始落户辖区。2000年后,西施科技有限公司在原长春镇319国道旁征地建立西施生态园,培养各类花卉苗木,至2015年发展为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苗木企业。同时,本地企业通过发展,形成了花木城、绿亚景观等品牌。

工业   清末,接城堤有带粉加工业,为主者是当地居民陈元太。民国时期,接城堤西粉加工闻名,有作坊数家;七鸭子内湖有临时修造木帆船工坊,业主有莫玉山、谢声华等掌墨师;窑湾与清水潭是木排加工的码头;珍记福织袜厂、裕生锅厂、尹记酒坊均入驻窑湾。

50-70年代,境内兴办粉厂、砖厂、篾厂、打米、榨油等乡镇(社队)企业。期间,1954年益阳市地方国营人民砖瓦厂在窑湾创办,1963年由益阳地区上收走;1970年益阳县船舶厂迁甘溪港村臧家河,为制造机动钢质挖砂淘金船,自航机动钢质甲板驳的企业,1999年“平垸行洪”时,厂房拆除。

80年代境内工业稳步发展。至1989年境内乡镇企业21家,固定资产282万元,年工业产值834万元,从业人员785人。中外合资企业有长春与香港白鹿联合公司兴办的丰益苎麻有限公司。个体企业发展看好,其中原属长春的马良村,聚集几十家熏鱼加工作坊。

90年代境内工业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境内共有乡镇、村、联营、村户个体办企业4千多家。其中,香铺仑市湘中防水材料厂生产的“湘益”牌橡塑防水柔毡,系国内第三代新型防水材料,具有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产品行销全国各地;过鹿坪竹艺厂生产的工艺品打入国际市场。

21世纪后,境内着重发展园区工业。2006年,创办流源桥农产品加工基地(黄家湖工业园)。到2015年,先后引进了“唐人神集团”、“双羊科技”、“颐丰食品”等12家企业。

旅游业  原长春镇南湖托村是大革命时期由中共益阳县委最早建立党支部的地方,风堆仑的廖氏宗祠(作育学校)是中共益阳县委宣传抗日的据点,窑湾村曾是中共常益中心县委所在地,清水塘村有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三台塔。镇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好的文化旅游资源。90年代末,依托邻近城区的优势,镇域开始发展农家乐,出现了“锦绣江南”、“西施生态园”、“白鹿铺休闲”等休闲旅游品牌。2006年, 深圳福中福集团在黄家湖畔赤江咀村兴建集商务、旅游、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皇家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至2015年,共投资10多亿元,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长春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保安村(现为紫薇村)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两型示范创建村庄、益阳市绿色村庄。为进一步集聚旅游优势,2015年,镇域幸福村开始筹建总投资达8.5亿元,总规划面积达3000亩,集主题花园、湿地公园为一体的云梦方舟旅游度假区,镇域旅游业呈蓬勃发展之势。



上一篇:长春镇概况

下一篇:长春镇地方志之名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