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村(社区)作为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有效的基本平台,在社会治理中起着最基础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变化,村干部面临着责任重、压力大、人手少、问责多等多项问题,村(社区)行政化倾向突出,自治服务能力弱化,如何给村支两委减负,改善村支两委的艰难处境,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一、问题及原因
(一)工作任务繁重
当前工作任务多,基层党建工作、脱贫攻坚工作、综治维稳工作、环境整治工作等工作工作任务繁多。上级各种会议多、检查多、调研多、问责多。而村里各项基础事务纷繁复杂,村支两委干部每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细碎事,压力可想而知。来自上头的诸多考核特别是走样考核也让村干部“头疼”不已。既要抓集体经济,还得忙开会,既得写材料,还得做接待,在迎来送往中疲于奔命,不仅占用了大量服务群众的时间,还加深了不少老百姓对基层干部群体的误解。
(二)工作压力大
村支两委面对上级和群众的双重压力。上级“层层传导压力”变成“层层加码问责”,许多工作从“抓基层促落实”变成里“问责基层变落实”,层层压力下压,最终压倒村干部头上。另一方面基层矛盾复杂交织,许多政策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难免有些人会不理解不配合,让干部吃“闭门羹”、受“窝囊气”。而当前村支两委人员少,能力水平有限,面对诸多工作任务下压,难以把每项工作做好。
(三)关怀机制不完善
面临工作责任重、工作压力大的现状,对村干部的关怀不够。许多村干部为了完成各项工作都是“五加二”“白加黑”,然而上级只注重看成绩,不注重关心村干部的身心健康,各种福利待遇不到位,导致工作积极性不够高。2017年引进一批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年轻便面服务员,他们承担村里电脑操作等多项事务、基层党建、扶贫等各项工作都压在他们头上,然而由于福利待遇保障不到位,关怀机制不完善,出现流动性比较大,离职较多的情况。
二、措施及建议
(一)转变考核考评方式
增强考核考评的针对性和精准线,叫停“留痕迹”关注“真实绩”。少抓表格多看实绩,烧到办公室,躲到田间地头,力戒重“痕”不重“绩”,把基层干部从“材料”和“迎检”中解放出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让村支两委能实在感受创业,切实担当作为,以工作绩效反映工作实效,真正把服务群众的“痕迹”留在心上。
(二)探索村干部激励关怀机制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村干部,努力形成重视、关心、爱护村干部的社会环境。对任职达到一定年限的优秀村干部,颁发荣誉证书,激发他们政治荣誉和责任感。
建立村干部考录受聘公职人员制度。对于年轻有为,成绩突出,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群众认可的优秀村干部,通过考录形式,聘为乡镇事业编制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