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眠石村地处益阳市资阳区与益阳市桃江县、常德市汉寿县交接处的山区,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村民639户2700余人,其中贫困户89户335人,是省级重点贫困村。
作为牛眠石村支部书记,刘运香始终把村上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放在首位,通过抓好基层组织、建好基础设施,破解制约牛眠石经济发展的瓶颈,正朝着整村脱贫摘帽的年度目标发起冲击。
首先铺好基础,才能全面开花
牛眠石村地处山区,交通地理优势欠缺,但是本地资源不少:板栗、养殖等具有独到优势。如何把资金引进来,产品输出去?首先得修好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刘支书组织村民修缮村主干道,并硬化了秋婆塘、肖山坳等跨村公路。
“现在,我们村上主干道全部实现了亮化,我一人在家,平时晚上经常去串门、看村民跳舞,现在方便很多,回家的时际也有安全感嘞。”住在村口的周娭毑很感谢刘支书在家门口安上了路灯。为做好全村9公里主干道的亮化工作,刘运香充分运用自己以前的经验和人脉,一家家灯饰公司比价,从太阳能电板、电池品种一一详细比较筛选,确保了路灯的性价比和实用性。
为村民谋实惠,刘运香总是很积极,在他的争取下,进行农电整改,新增变压器、改造旧电网,村内危桥、山塘沟渠、水井、自来水管网铺设等各项基础建设项目都逐步展开,牛眠石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强化,为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实基础。
施策贵在精准,扶贫重在坚持
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成为了牛眠石村顺利走上稳定脱贫的关键。在刘运香和村委干部的积极宣传和引领下,贫困户们积极投身合作社和种植园,板栗种植规模扩大、品种改良,吸纳了全村78名贫困户进行采摘、配置等安置就业,另外每人每年年底增加200元分红。落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万鑫特种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行业也都根据贫困户劳动力和技术程度吸纳务工创收,牛眠石村丰富的楠竹也为贫困户们提供了传统手工竹制品加工这一轻便增收渠道。
刘运香把村上每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措施都依据各户差异实施,对每一项帮扶措施都思考调动贫困户积极性。镇派驻村干部符敏强说,“支书很有想法,善于做村上工作,工作踏实,精准施策,从不需要操心!”贫困户刘运娥就特别感念刘支书对她的帮助,她的丈夫09年在外省意外身亡,家庭的顶梁柱倒下了,一双儿女需要养育,儿子更是存在视力障碍。刘支书回忆当时到她家查看时的状态很是唏嘘,“她家就一个烂房子,天上停雨了,屋里还在漏”。恰逢易地搬迁政策出台,刘支书立马结合政策要求,将刘运娥报上去,通过集中安置方式,为其解决了住房保障问题。但一家人生计还是存在问题,刘支书得知益阳某单位在招工,刘运娥等一批贫困户都符合招工条件,赶紧带着她们前去应聘,成功为这些人解决了就业难题。
不舍重病妻子,更不舍诸位村民
刘支书可以说是兼顾工作家庭,乃至工作先于家庭的无私楷模。刘支书的妻子罹患重病,去年开始,不时就需要到医院进行救治。深情的他,总是体贴地在妻子身边照顾,但在医院陪护病妻的同时,也始终记挂着村上的工作部署,一旦村民们有需要、工作有需要,总是亲自到场到位。
作为刘支书管理村级事务的左膀右臂之一,便民服务员田玲见证了刘支书奔波于医院和区、镇、村处理各项事务的身影。“他总是把村上的事放在自己的事前面,妻子病危、心里挂念也不随便表露,生怕影响村上工作情绪。”每每想到这些,田玲总是从刘支书身上汲取到坚守工作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